今天,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纪录片《百年守护》开播! -
2025年10月10日,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一百周年。
纪录片《百年守护》于10月9日、10日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18:20和央视纪录频道(CCTV-9)19:27首播,该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故宫博物院联合出品、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制作。
100年来,故宫这座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不仅完成了从帝王宫苑到人民博物馆的转变,更实现了向世界级博物馆的重大跨越,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文化艺术交流的独特平台。
时钟拨回六百多年前。1420年,紫禁城建成。此后近500年的时光,紫禁城始终是最重要的权力中枢。帝王、宰执、仆役、使者、匠人在这里来来往往,近十八万次的日升月落,见证了王朝的兴衰沉浮。然而只要相对安定,中国历代皇室大都有收藏的传统。因此,当100年前,1925年,紫禁城成为故宫博物院时,部分文物虽因时代变革而有所流失,但皇宫的基本形制,举凡建筑、宫廷用品、器物、贡品、皇室收藏等等整体上保存了下来。
纪录片《百年守护》
无疑,故宫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最精华、最优秀成果的集中体现,是今天的中国人可直接触达的中华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最直观的结晶。
从第一次故宫物品点查开始,摸清家底,一代代人将“化私为公”的思想延续,把一切公开的精神一以贯之。当我们今天走进故宫博物院,欣赏文物,这些曾经属于皇帝的私产,如今平等地开放给世人。
对于故宫博物院的解读、呈现、传播,是总台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方向的重要使命。
2005年建院80周年时,总台推出了中国首部高清纪录片《故宫》,以影像史诗重塑视听语言叙事范式;之后,一百集系列短片《故宫100》,开创了人文影片传播的新形态;2015年建院90周年,《我在故宫修文物》以新时代故宫守护者们的故事出圈;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时间节点,重温《我在故宫六百年》。
今年,2025年,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百年守护,总台将继续讲述故宫守护者们,以及100周年中那些应该被铭记的故事。
百年故宫博物院,藏着太多掩映于时光的惊喜——
第一次,深入太和殿神秘的原状陈列除尘现场:
第一次,跟随故宫保卫处夜巡紫禁城:
第一次,纪录片人深入故宫神秘的地下排水系统,寻找这里600年不积水的秘密:
第一次,雍正朝留下的,世上仅此一处的“古玩墙”重见天日:
第一次,养心殿的14枚铜钱远赴新疆:
第一次,以数字三维的形式复现了三希堂在乾隆三十年前的模样:
在仅占故宫0.5%面积的乾隆花园内,竟暗藏27座建筑、1200件珍贵文物,甚至地砖之下都藏有金丝楠木的构造玄机:
在《百年守护》里,纪录片人的视野更加宽阔,来到故宫博物院高阔的殿宇之外,见证丰富、别样的自然世界。最先进的智能化检测和最传统的巡护排查,最温柔的生物武器和最理性的局部生态重建,万物和生的背后,是几代人用努力守护着600多年的奇迹。
在远一些的视角里,《百年守护》会带你追随南迁文物的足迹:从不为大众熟知的1930年代上海、伦敦、南京的展览现场,到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的荣耀回归,八十余件南迁国宝的远行与归来,背后既是历代守护者的倔强与坚守,更是新时代中国繁荣进步的展示窗口。
伦敦艺展开箱仪式庄严主持(左一)
南迁文物箱再上神武门
在更高的意义上,《百年守护》并不仅仅停留在故宫博物院100周年的纪念层面上,而是以故宫为切入点,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视角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寻根之旅。
该片将从纪实视角,回溯百年来故宫博物院的历程:它曾历经文物南迁,让文明的火种得以延续与播种;在八十年代,又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重点展示当下故宫博物院的学术研究、文物保护、建筑修缮工程、故宫考古、数字化保护、展览宣传、开放安保等各项事业,带领观众共同认识,今天的故宫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博物院。
故宫护宝团队及家属合影
500载斗转星移,100年山河巨变,20年镜头记录。
纪录片人用心记录、倾情讲述故宫100年的故事,这些故事可能离现实中的人们很远,但共同的血脉和文脉使我们心有所感——它们映照我们彼此的内心,拨动心弦。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和崇高品格,在人类文明史上闪耀着永恒的光芒。